量表编制的理论背景
在总体的结构上,我们认为,在心理健康状态方面,可以划分为个体内部的主观体验和个体与外部的关系这两个层面。情绪体验与自我认识属于个体内部层面,而认知效能、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属于个体的外部关系层面。
情绪体验是心理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评估成分。例如,DSM-IV中指出,判断心理异常可以从主观痛苦和妨碍社会适应两个角度来进行。情绪体验可以说是主观痛苦的一个主要表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导致大量负面情绪体验,因此情绪也往往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导致的结果。以往的研究通常认为情绪稳定性低是心理健康问题的标志。例如,16PF中B因素“稳定性”的低分通常与各种心理和生理疾病有关;EPQ中的“神经质”维度代表了个体罹患神经症的倾向性。此外,一些学者指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并非是单一维度上的两极,而是两个维度。因此,在情绪特点这个维度中,我们也有必要先把它们作为两个分维度来考虑。
自我认识是否符合现实而且倾向于积极评价,这是评估内部心理健康状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自我认识可以区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是否满意,这个也是“自尊”、“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对自我的认识是否清晰。较高的自尊或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已有很多研究证实。
人际交往是描述心理健康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它属于个体与外部关系的状态描述。心理健康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间,能够适度地表现自己,主动地建立关系。在维持关系的层面,他们会从关系中间获得支持,也会给予别人爱和理解。这也是大量的以往研究充分探讨的层面,例如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健康的个体的情商等等。
认知效能是个体与外部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包括在学业、事业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发挥。关于如何判断心理健康,弗洛伊德曾经给出一个简短的回答:能工作、能爱。前者属于认知活动这个维度,而后者属于前面的人际关系维度。心理健康的个体,是认知功能发挥良好的个体,其中包括个体智力及其他具体能力的良好发挥。有的学者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也体现在能良好地完成各种认知活动。
适应能力反映的是个体在遇到挫折和变化时保持心理健康状况的能力,目前研究较多的复原力(resilience)、心理坚强(hardiness)等概念即这个方面的体现。心理健康的个体不但在目前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而在遇到挫折和创伤事件的时候能够保持较好耐受力。此外在经历创伤后,心理健康的个体表现出较好的康复力,他们可能较快地恢复到正常的功能水平,甚至通过对创伤经验的整合,达到新的更高的功能水平。从认知疗法的角度来说,心理健康的个体遇到事件后较少消极歪曲的认知解释,非理性信念较少。
编制过程
如何使用
《中国心理健康量表》可广泛应用于个体/团体心理健康水平综合测评。针对测评结果不同的人群可设计开发出一系列后续的心理健康培训、辅导、咨询服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将与各合作单位共同推动《中国心理健康量表》的推广应用工作,逐步形成以初次测评、反馈报告、培训与咨询服务、服务效果评估为主要过程的服务体系。
•全面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个体心理健康的优势与不足
•全面评估机构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内部比较与外部比较
•监测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与波动,及早识别可能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为制订心理健康促进方案提供参考
•研究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
•指导专业工作者进行适当决策
研发过程是否科学?
适用于何种目的施测?
适用于什么年龄的施测对象?
施测需要多长时间?
信度与效度情况?
提供哪些测试与反馈形式?